New Page 1

Dharma Drum Mountain USA Dharmapala




Follow us on follow CMC on facebook

91-26 Corona Ave. Elmhurst, NY 11373
(718)592-6593   
 chancenter@gmail.com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回首頁


大悲懺法會 聖嚴師父
   

 壇經的三種無    常聞法師主講  /徐佳鈴報導

二O一O年五月二十三日,常聞法師於東初禪寺進行了一場關於「無」的精湛講座。「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」,為六祖壇經的三個總綱,也是修行禪法時的要領。然而卻因為其「無」的本質,常讓人難以具體解釋與理解其所蘊含的概念。常聞法師今日透過聖嚴師父的兩本書,《聖嚴法師教話頭禪》與《神會禪師的悟境》為架構,為大家仔細地分析三種無的背景與觀念,以及其在禪修與日常生活中的運用。

「無念、無相、無住」,於文字上第一個字都是「無」;法師首先為大家釐清關於無的認知。無字本身,通常的解釋是「沒有」或「什麼都不存在」。然而在佛法上,「無」並非表示什麼都沒有,它所強調的是沒有一個永遠不變、一直固定存在的事物。所有事物皆是與外界有所互動且相互影響的,因此不會全然獨立存在且持續不變。

「念」在文字上有幾個解釋,第一個是單純心理的活動與運作;另外一層解釋為理性的邏輯思考;第三個解釋可為「正念」,指的是將注意力專注在當下,並能夠做深層的觀察。此處的念涵蓋了許多含義,然而「無念」代表的是我們應該去除這一切嗎?法師說明,無念所代表的並非沒有任何心理活動。壇經之中,惠能禪師以此嘗試要破除兩種修行者極端的執著:一個極端是執著於知識觀念上,認為只要透過邏輯思考必能解決一切問題;另一個極端則是執著於想停止一切心理活動,去除所有的想法念頭。惠能禪師用了一個精簡的句子詮釋何謂無念:「於一切境上不染,名為無念」。 無念不代表全然沒有念頭或心智上的運作、停止對一切的觀察;也不代表透過我們的邏輯智力去想要找到答案。無念強調的是我們的心不受境界影響,也不被任何事物所牽動。外在的環境狀態可能引起我們心理的反應,如當起分別心時,對於不喜歡的事物可能會有煩惱,對喜歡的事物有所執著,我們的心被這些外界狀態所影響時,就是有念。若以「無念」做為修行的目標,我們將清楚當下外界的狀態,用心去接納一切而不做情緒上的反應。

因此常聞法師接著進一步地談起相與無相。壇經之中稱「無相為體」,此處的「體」指的是方法,藉由方法的練習,可以達成「無念」的目標。「相」於中文裡也有著許多不同含義,較為概括的觀念統稱為現象(Phenomena),包含世間發生的所有事情、環境與生理上的狀態,也同時代表了心理上的現象。另一個壇經裡的句子,解釋了無相的意義:「於相而離相,是為無相」。無相並非代表這一些現象都不存在,而是我們能夠將心與這些現象對我們的影響分開。首先我們去感受情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,若發現我們感受到任何的感覺,如疼痛不舒服時,則練習去接受這樣的狀態。當我們改變態度時,就不會一直將注意力放在其上,漸漸地這現象就不會對我們造成影響,此時我們便接近無相的狀態。

以無念為目標,無相為方法,最後法師深入討論的原則是修行的根本—「無住」。「住」於文字上代表的是依附與執著。修禪定的人,總努力地將自己的心定住在同一個點或方法上,如我們練習數息時將注意力放在呼吸的感覺上,這是住在方法上的練習,慢慢地我們的身心將比較穩定,而能深入禪定的境界。而惠能禪師認為即使是這樣的集中專注的心仍是一種執著。專一的心可以協助我們達到禪定,感受到平靜、安定,但若想達到真正的智慧,要將這禪定的境界與專注的心都要放下。常聞法師也說明,禪定的狀態是很短暫的,我們終究要離開蒲團、回到工作與生活。在日常生活中,很難讓我們有機會只將心定住在一個物體或現象上。因此我們必須要能夠將這專一的心也放下,用有智慧的方式在生活中運作。  

金剛經裡提及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為了使無住更為完整,除了放下所有執著外,我們還需要第二個部分:生起慈悲心與智慧的心。「有住」是一種得失心,專注於結果與獲得;而「無住」則是一種給予、奉獻的心態,只專注在付出的過程。智慧與慈悲是能夠清楚的觀照所有發生的事情,而不對現象產生任何煩惱;更進一步地,在處理事情的當下沒有自我中心,不為結果而有所求。這也是金剛經中「無住佈施」的重要精神。

常聞法師以聖嚴師父的法語:「要用心,不要擔心」,總結所有的概念。面對日常生活裡所遇到的挑戰,我們都可以嘗試著使用這樣的心態面對。我們不需要擔心、不用困擾,只要用心去做就好。

(回首頁)